1、胎教期(出生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这起跑线已经从小学提早到幼儿园,甚至早到受精卵刚刚孕育,成功学从受精卵开始。国学胎教班、经典文化胎教班、古筝胎教班、爱心胎教班……各种名目的胎教班应有尽有,还可以辅以像BabyPlus这样的进口胎教仪,目的就是一个:让孩子从胚胎阶段就具备竞争力。
2、早教期(0~3岁)一位爸爸说:“儿子出世之后、我的人生就直接结束了。”从此他的人生就被一个小人儿支配:要努力赚奶粉钱喝进口奶粉每个月支出五六百元,国产奶不敢喝;明知道“如果你的孩子从出生第二天才进行早教,就比别的孩子落后了一天”是在忽悠,但还是禁不住想,是不是要送孩子去“金宝贝”呢,听说有人花十万二十万送孩子读MBA……
3、才艺期(4~6岁)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3年下来花十来万还只是中等水平,上双语幼儿园比较普遍,另外还有“领袖气质养成”、“淑女课堂”等气质培养班,以及钢琴、小提琴、舞蹈、国标、书法、绘画、计算机等各种兴趣班每多参加一个班,就得多交一份钱,要命的是,孩子还小,还看不出来特长到底在哪里,家长只好同时报几个班。
4、择校期(7~12岁)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家长们要么在名校附近买套“学位房”让孩子顺利入读,要么准备好一笔钱上头三令五申不能收择校费,那就换个名目叫“捐资助学费”,没几万块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像广州培正小学这样的省一级小学,价位10万。所以有报道说,某小学开学,现金流实在太大,以致验钞机验到发热,需要出动运钞车。
5、补习期(13~18岁)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名列前茅需要保持,不尽如人意当然要急起直追,这都需要“开小灶”。一对一家教的价码,初中100元/小时、高中120元/小时,“重点中学现职教师”和“重点大学尖子生”最受欢迎。有些家长请大学生当家教,也有让孩子耳濡目染,多沾点书卷气的意思。还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上网成瘾,索性不接宽带。
6、决战期(18岁)日剧《龙樱》中,魔鬼教师开了个东大特训班,剧中地狱式考前培训的种种手段,中国学生肯定看得心有戚戚焉:“穿皮鞋穿草鞋尽在今朝”,一考定终生,高考实在太过重要,于是把高考生当成重点保护对象来呵护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高考生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两耳不闻窗外事,变成了一部学习机器。就连高考考场,也要求保持安静,车辆禁行。
7、留学期(7~30岁)有网络调查显示,近7成网友认为留学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必要”,将近一半网友不反对低龄化留学哪怕是小学生。留学费用高昂,以入读美国私立寄宿制中学为例,每年花费约30万元,小学生除了学费、生活费,还要加上陪读的大人的费用,成本更高。尽管专家一直呼吁以高中毕业后留学为宜,还是有很多家长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到了国外。
8、供养期(18~22岁)武汉一大四男生算了笔账,4年来含学费在内共花掉11。6万元,其中生活费支出6万多元。这算是比较大手大脚的,节俭一点的,则需三四万。武汉消费水平相对不高,如果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费还得多支出10%~20%。有网友算过,自己不吃不喝7年才能赚回大学的花费。
9、失业期(22+n岁)2009年高校毕业生610万人,加上此前未就业的100万人,一共有710万人要面对就业困境,对很多人来说,“毕业即失业”。人保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5%;而广东省教育厅的数据,截至3月10日,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7。61%。考研、出国是暂缓面对就业困境的选择之一,但读完研、留完学怎么样,不好说。
10、就业期(22岁以后)一部谍战剧《潜伏》,被解读成了职场生存秘笈,《杜拉拉升职记》、《华丽上班族》等职场题材作品也备受追捧,除了经济低迷,人们意识到需要好好经营工作,还在于职场教育的缺失,大学不教,前辈也不教,这代人在人情练达上又严重欠缺、迫切需要指导。于是《潜伏》成了职场新人的教科书,在被单位“软裁员”之前,死也要做“卧槽族”,潜伏到底。
11、择偶期(20+n岁)现在的家长,尤其是有女孩的家长,在择偶问题上比孩子表现得还迫切,希望她们在大学期间就找到“另一半”。失恋总是难免的,但现在的问题是,那么多宅男宅女恋都没恋过,急得家长们频频到各种相亲活动去碰运气。因此大四女生公开征婚的消息屡屡出现,有些征硕士生(父母的主意),有些干脆工作也不找了,愿意当全职太太。
12、成家期(20+n岁)电影《甲方乙方》,刘蓓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葛优回答:“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这几乎成了社会基本准则。有调查显示,如果没房,35。6%的人选择不结婚。没有能力怎么办?那就只好靠父母了,让父母拿出一辈子的积蓄给解决房子大计,于是,求学期间啃老,工作初期啃老,结婚成家继续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