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那么多专家、学者都在倡导或发起“阅读经典”的主张与活动,其良苦用心我是深知的,他们是担心生活在现代商品社会的人们被物欲吞噬了。如今的人也阅读,但只读考学历、考职称、考资格的书,如果能读一些时尚的书、消遣的书、娱乐的书,就算是读书人了。“读经阅典”应该是与大众无关的吧?
当然,经典是能通过活动、通过倡导被人阅读的,可阅读了就能被人们接受吗?接受不了的阅读能有多大的意义?在中国,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人是全世界最多的,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读懂了的人并不多。阅读经典是个体生命的灵魂需求,而不是一个集体或团队的思想渴望,就算在大众中“掀起一股阅读的新高潮”,也不过与光腚娃娃会背《三字经》一样肤浅。一千个想发财的人读10遍《国富论》,还不如不想发财的王亚南(现代经济学家,《国富论》译者)读一遍。
经典一旦繁衍成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往往也就失去了经典的价值。孔子的《论语》是经典,转化为儒学就不是经典了,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演讲的那本《于丹〈论语〉心得》就更不是经典了。《红楼梦》是经典,可改成戏曲的《红楼梦》,改成电影的《红楼梦》就不是经典了。《论语》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法宝,不过16000字,有多少中国人通读过?《红楼梦》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有情有爱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与内容都够大众了,可“不大众”的中文系大学生都不一定阅读过。中国的经典作者大都有“文以载道”的目的,时刻想着让更多的人阅读或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可世界上那些天才的思想家、作家们的经典作品从创作那天起就没想过他们的作品是要留给大众阅读的。
经典在大众的眼中是用来敬仰与膜拜,而不是用来阅读的。无数知识分子家中的书架上都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卡希尔的《人论》,甚至霍金的《时间简史》,可是除了研究者,又有多少人阅读过这些经典呢?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与大众的是否阅读无关。经典是天才大师们的人生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用来启迪大众认知常识的,而是有的灵魂渴望与大师的经典对接。但要知道,寻找经典中的智慧去对接的灵魂一定不是大众的。
把经典当学问与知识来阅读,以“武装”自己的阅读者不可能读懂经典;想把经典转化为自己的“资本”,以此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者也未必都能如愿。阅读经典不会让我们从此也“经典”起来,但大师的成长肯定都有阅读经典的经历。
有人大半辈子都在讲授《论语》,对《论语》几乎是倒背如流,可心中连丁点儿的仁善情怀都没有,连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要义都不能践行,如此之人,读不读经典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典都是天才的大师们用灵魂历练的智慧,不是谁的心灵都可以消化的。经典无需大众阅读,就像大师无需捧场一样。经典虽然孤单寂寞,但它却永恒、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