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我考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记得那时,我每天午夜忙完工作,走回单位附近的出租屋。我每天是踩着星光下班,早晨再踩着星光去上班,一天是见不到太阳的。只有偶尔从播音室出来时,才能看到阳光中忙碌的人们。
我觉得这就像一个发酵的过程,年轻人一定要给自己发酵的时间。还有,我觉得成长的路上一定会有孤独感,要为自己保留孤独感。因为,内心深处的很多坚守必须是自己完成的。比人前风光更难的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你是不是还能保持优雅和坚守?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你是不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现在的大环境是比较浮躁的,人们什么都想抓住,因此孤独的坚守非常珍贵。
我不赞同渲染年轻人的辛苦。这些年,我也接触过很多电台、电视台的实习生、新人。在我看来,他们并不足够珍惜这个机会:加班到晚上7点就觉得很辛苦,明天肚子疼、后天要看病……你不能总看到那些过来人现在怎么光鲜地生活,他们灰头土脸努力的时候你并没有看见,并不知道这些成绩是多少辛苦换来的。
我觉得一些同龄人走极端,其实就是“一个要求太高”和“一个要求太低”的问题。这样一来,你一定会觉得生活悲苦而充满抱怨。
大家总希望自己付出三分,得到七分,这有点贪心。比如在主持人这个行业里,很难说谁比谁聪明多少。很多人来了,又有很多人走了,行业的竞争很激烈。但我相信现在留下的一定是更能坚持的人。
我是地道的“北漂族”。2003年我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很多年里,我一直和同事在单位附近合租着一间38平方米的小房子:没有厅,一人一间屋子,厨房共用。
但我从来没觉得苦。每天我都会将屋子布置得非常温馨。我记得自己买了很多米黄色的布,将屋子的墙围住。布上印了很多娃娃,每个娃娃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摆着不同的表情。这样,我一进屋子就能看见一墙的娃娃,那是一种明亮而温暖的感觉。直到现在,我还留着这块墙布,这是“青春的记忆”。
曾经有一次我参加秋季拍卖,当时因为地铁上人太多,我连着两次被挤了下来。我觉得当时的画面如果拍成电影,应该很有趣:我穿着黑白格大衣,拎着一个大包,终于在第三趟地铁关门前,不顾旁边人怎么瞪我,冲了进去。那个时候,我觉得生活忙碌而美好,每天挤地铁、坐公交车上班也挺开心的。很多人的悲苦和抱怨,可能更多是自己强加的情绪,所以,请别渲染年轻人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