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二十八那天,我陪着爸爸去散步。
他现在住在姐夫药店这边,帮着坐诊看病。周遭邻居都是新近认识的人。散步时,每见一个人,他都会告诉对方,“这是我的老幺,在做编辑,在造书”。我总是笑笑,然后把脸别开。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跟这些我不认识的大叔大妈交流。
走到超市,爸爸让我去买绿茶。他爱喝茶。
我去买时,他说他有零钱。我提高声音说:“我有钱。”
每次买东西,他总会掏钱包准备付钱,最后都被我拦住。他只好乖乖听话地把钱包收起来,然后感叹:“哎呀,让你用了好多钱!”
他心疼我在外面有贷款,可是,一盒绿茶的钱甚至新年发给他们的红包,面对那压力算什么?就算再大压力,也该我来为他做些什么。可是我们的思考方式总是不同,让交流变得繁复起来。
爸爸是脑力劳动,看病诊察,开药方治病。加上身体不好,七十来岁的他显得特别苍老。他爱吃软糕,爱吃麻圆,每次他吃的时候总会问我吃不吃。每次饭菜上桌子,他总是客套得像招呼客人,叫我多吃一些,吃他认为是最好的菜。
爸爸是不会爱人的,只用着自己的方式在理解着爱。比如他常常说一辈子没有打过我;比如我出书后,他跟我都不认识的人提起,脸上总是骄傲;比如他喜欢吃什么,自己最爱的东西,总是担心落下了我……
突然觉得他就像小孩,变得需要人唠叨,甚至带着命令的口吻去交流。
虽然没有恶意,但是我恍惚地发现,那样的严厉是我们小时候不希望看到父母有的,而此刻却用在了父母身上,甚至在他跟三哥滔滔不绝地提起我的好时,我一句话让他的滔滔不绝突然打住。
有时候,爸爸坐在那张软皮椅上,要么瞌睡,要么总是把眼睛放在我身上。因为无数次我回头看他的时候,总能和那不知道注视了多久的眼神对上。
朋友在英国念书,那日问我,过年怎么过的。
我说我哪里都没去,谁也没见,就陪着爸爸了。给他做饭,给他洗澡,陪他散步。常常还要给他解释他不懂的东西,比如过年那天晚上,我、姐姐、姐夫、侄儿都在摇手机抢红包。我提前一天回到重庆,12点26分的高铁,那天姐夫要去走亲戚,家里没人照管爸爸午饭,我给他做了午饭,然后到他常去吃早饭的餐馆,预留了50元钱,让帮忙给他送早餐过来。走的时候很匆忙,怕赶不上高铁,爸爸吃力地拄着拐杖从椅子上站起来,试图想目送我,我冲他招招手,然后离开了。
爸爸那样的眼神,太熟悉了。妈妈去世四年,他就看了我四年,甚至可能看了我一辈子。浑浊的眼睛,只有在看我时才有了光泽,在跟人滔滔不绝说起我时,才有了激情与活力。而那眼神,是我回家的路,我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