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孔子的忠信

孔子的忠信

青年文摘 日期:2021-11-26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多维解读】

【角度一】为人处世,忠信为先

一个人,只有忠于国家、忠于良心、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成大器。面对湍急的水流,泅渡男子毫不畏惧,从一端游到另一端,他以“忠信”为动力,战胜了眼前的困难,最终游到了彼岸。子路为官,治理蒲地凭借的也是“忠信”二字。他为政谦恭诚信,使百姓毫不懈怠,从而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富庶一方。

运用片段

一个人如何立身于社会,使自己通达顺畅呢?孔子主张“言忠信,行笃敬”,意思是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事要庄重恭谨。是的,一个人不仅要有生存的本领,还要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做到这一点,诚信是第一位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构建社会良好秩序的基石,也是做人的重要准则之一。一个守信的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也会兑现自己的诺言。相比之下,诚信针对于“小我”,而忠诚则指向“大我”,就是心中有国家,处处以大局为重。在国难当头之际,一个人要敢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家园,才能彰显雄心壮志,实现自我价值。

【角度二】取信于民,才能长治久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失信于民,谁就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孔子主张,立国之本就是取信于民,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子路就做到了这一点,在治理蒲地之时,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如今,社会已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进程,而“忠信”仍为施政方略之一,没有过气。

运用片段

圣人之所以为“圣”,不拘于时,不念其身,不忘其本,傲立天地……而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圣人,更是一个和蔼、慈祥、幽默却又坚强、严肃、执著的老头,他不仅传道解惑,更关心百姓疾苦,建议统治者实施仁政,唯有爱民如子才能赢得天下太平。其中,为官者要有“忠信”之心,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孔子将“忠”和言行结合起来,告诫为官者说话时要保守信用,行动起来像马依靠主人一样笃敬对方,这样做虽然有点难,但做到就有了财富。

【角度三】诲人不倦,泽被世人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传至今,很重要的是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规范人的行为,开悟人的思想,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见得思义”到“民无信不立”,从“朽木不可雕也”到“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言忠信,行笃敬”,这些名言精辟独道,影响深远。做人,首先要立身,要讲诚信、懂礼貌、忠于祖国,还要远离私心,具有长远的眼光。孔子的教诲使我们智慧大增,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运用片段

孔子已成为众人尊崇和学习的榜样。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我看来,原因是他个人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底蕴。孔子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所以说,孔子不只是圣人,也暗藏了一种文化。这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孔子一生,诲人不倦,弟子也谨记老师叮咛,并在为政生涯中得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时说了三句话“仲由恭敬而有诚信”“仲由忠信而宽厚”“仲由明察而果断”,充分肯定了子路的“治城之道”,其实这都是孔子教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