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参加朋友的婚宴,发现流光溢彩的大厅中有一桌网友席别具一格,他们看起来都风尘仆仆,并且格外兴奋。某位MM起身向众人介绍说,“我是春天花开会,来自九江。”一个壮汉拱手作揖道,“各位,我叫太平间公主。”人群中一片哗然,夹杂着“扁他”的笑语。和其他酒桌祝福新人的喜庆气氛不同,这群人完全沉浸在特别的人际快感中。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确实带来了一些新鲜感,改变了一些旧规则。例如交朋友的门槛越来越低,英雄不问出处,以至于数量激增。我的一位大学同学J就经常得意地炫耀,说她在MSNMessenger上的好友名单已超过200人。
从前,假设是1960年,把一个人关在家里,没有电视,不听收音机,当然更没有电脑和网络,他的孤单显而易见;现在,让人沉迷的是,人们不仅可以拥有那么多好友,而且得益于日渐人性化的技术,还可以知道得更多。只要好友上线,就会有鸣叫提醒;对话中,你才触碰键盘,对方就能看见某人“正在输入信息”的提示;在某些大型BBS系统,还可以随时查看好友是在浏览文章、发送留言还是发呆;如果再辅以音频甚至视频聊天,简直就是一个仿真的社区情境;未来,假设是2046年,依靠全身爬满电子触觉设备的机器,就能制造出爱人温暖的抚摸。看起来,孤单越来越像是一种奢侈的心情。
不过,有时候情况也并不如此乐观。
今年夏天某个燥热的午后,我才打开Messenger,便弹出一个窗口:“别跑,救我啊!”字体很大,颜色鲜红,触目惊心,让我仿佛听见凄厉的尖叫。好不容易定下神来,才确定这是一条发自网络深处的信息,而不是隔壁邻居的呼喊。让我倍感吃惊的是,求救的那人,正是号称网友遍天下的J。那时,她给自己起的名字叫“不能想象的孤单”。
她说,你知道吗?现在有57个好友在线,但所有人都不理我,他们不是忙碌,就是离开/马上回来/外出就餐/接听电话,我感觉被世界活生生抛弃,抛弃在茫茫人海之中。
原来,孤单从未远去,一旦有强烈的对比,它便是浑身都能感受到的伤痛。当你孑然独行时,看见满街都是情侣,他们还幸福地牵手亲热,你会孤单;当你处在闹市,人潮涌动,可是没有一个你认识的人,你会孤单;但更可怕的孤单来自于,你明明看见许多朋友,他们明明就在周围,可是你呼天抢地,却没有回音。
其实我知道,当谁都可能成为好友时,好友之“好”已经大打折扣,别指望他们能全天候悉心呵护你。那些不搭理你的家伙,有的是不愿,他们可能正悠闲地听着音乐,或者和更新鲜的人打情骂俏;有的则是不能,他们压根就不在电脑前,真人早已云游四海去了,只留下ID在线留守。
曾经很喜欢这样的恶作剧,有事要出门前,登陆很多BBS,打开各种聊天软件,造成处处在线的繁荣景象;当我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城市风情一幕幕闪过时,电脑屏幕则不时跳出“你在吗?说话啊”之类的语词。我不在,ID在。但这种得意劲很快就消失殆尽,因为反过来的情形让我恐惧:当我在线,而不用ID登陆时,就无人知晓我的存在。难道离开了ID,我竟然只是浩瀚网中空虚的游魂。那么,谁是谁的主人?
我对J说,可以救你孤单的ID,但救不了孤单的你。J沉默半晌然后下线了。婚庆也曲终人散,留下满地狼藉。越大的热闹逝去,越大的冷清来临。
也许,更接近真相的说法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浮光掠影的交流如何频繁,人类孤单的宿命都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