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钟爱的餐食佐料,现在的食疗药材,姜与母亲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儿时曾经是母亲的厨房好帮手。比如母亲正在锅边炒菜,我在灶屋添柴。热火朝天之际,母亲常常会大叫一声:“快!去扯一把葱回来!”或者,“糟了,没有蒜苗了,去抓几棵……”我赶紧往灶里送上一把柴火,就往门外奔。菜地不远,离院门就十几米,我冲进去,一手揪葱,一手拔蒜,顺手在井边池塘一涮,然后飞奔进家门,扑到灶台上,抓过菜板,镪镪镪几刀,剁成小段,捧起来,转身洒进正在沸腾的锅里刹那间,葱香、蒜香、辣香、椒香和着菜香肉香铺面而来。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甚至唤我去花椒树上打过新鲜的椒籽下锅炼油,却几乎从不需要我去菜地拔姜,因为在所有的佐料中,姜是矜贵的作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意打扰。
生姜自生自长,自给自足,不除虫害,也很少追肥,只是收获的方式要复杂一些。因为出产的时间不同,姜的形态和用途也不同。盛夏的时候,仔姜出土意味着一件丰盛食事的开始。母亲总是拔起长势旺盛的姜株,从根部取出皮薄肉嫩的姜仔,不断瓣、不破皮、顶着紫色姜芽的送到集市上去卖通常能卖个好价钱。剩下的,则泡进泡菜坛。母亲拿手的一道菜是“泡姜炒肉丝”:仔姜入坛三五个时辰后捞起来,切成薄片,加红色辣椒丝,与肉丝一起翻炒,姜仔的青气嫩气与辣椒的霸气豪气结合在一起,红白相间,既清新又热烈,简直是夏季餐桌的一大盛事。
转眼姜就老了。秋天到了,母亲把地里的姜挖出来,连根带茎,码成堆。我要做的事情是把茎割下来,把姜拿到池塘里去淘洗。这时,母亲已经备好新鲜的红辣椒,剁碎了,等姜洗好就一起腌进大缸里这一缸辣糊姜,一吃就是一年。母亲用它们来佐餐、拌菜、炖汤,把艰辛的日子烹调得滋味十足。母亲还要在地窖里贮备一些老姜,以备不时只需。比如炖汤时,拿老姜提味,或者用来当药当我们感冒了发烧了,母亲从来不送医院,总是切一大块老姜,加红糖,烧一大碗糖姜水,强行给灌下去,再用被子捂了,不一会儿便大汗不止,等一觉昏睡醒来,下地即又活蹦乱跳。我记得那又甜又辣的滋味,既古怪又刁钻,绵绵长长,在肚腹中百转千回,满心满肺火烧火燎,像是具有驱魔的神力。
我以为只要母亲离开农村,离开没完没了的农活,她的风湿病就会好起来。可是母亲到城里居住十几年了,并没有见好转,严重的时候连腰都直不起来。不仅风湿没好,还增加了胃病、头痛病,尤其梅雨季节期间,母亲被迫窝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吃不下,睡不着,寸步难行。每到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想念老家,想念农村,想念充满汗水和欢笑的日子。她唉声叹气,我不知所措。
四处问诊。中医说母亲的病根还是早年的劳作和伤寒所积累的寒湿骨子里的与肠胃里的寒湿。医生推荐一种食疗法喝姜枣茶驱寒。做法很简单,即生姜三四片与红枣四五颗,加水煮沸,打成糊状,再回锅搅进一只鸡蛋,煮开即食。姜辣与枣甜掺合在一起,甜丝丝辣丝丝,清早起来,空腹一碗下肚,直觉胃中似有暖气冉冉升起,然后胃暖如春,不复疼痛。另一种驱寒的办法是熏艾:生姜切成薄片,蒸热,一片片贴在背部、丹田和膝盖疼痛位置,将十来根艾条扎成一排,点燃,以适当的距离,轮流上下熏炙。
母亲一接触到姜,立即就像离开土壤的植物重新接了地气,焕发了新的活力,不仅她的风湿疼痛开始减轻,胃病也大有好转。又如同老战士重新拿回了枪,母亲也找到了新的劳动方式。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曾经熟得不能再熟的农作物:生姜。母亲到书店买回来各种跟姜有关的健康书籍,开始研究姜的习性。从此,全家都被包围在一片浓浓的姜味中,母亲以姜块入汤,姜丝入粥,姜片入茶,姜末入点心,依然是拌炒炖煮蒸,姜在令餐桌活色生香之余,开始向保健养生怡情方向延伸。母亲甚至把生姜汁拌进洗发水,用来对付家人的脱发掉发掺了姜汁的洗发水,抹在头发上,慢慢揉搓,只一会儿,便觉一股辣味贴着头皮蔓延,随即,暖意四起,头骨和发丝似乎经受了一场桑拿浴,毛孔舒张,呼吸畅快,很是受用。等姜的文章做足了,母亲便开始研究葱蒜,希望通过最简单的食材,解决家人的各种疑难杂症。她孜孜以求,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