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劳伦斯和夫人离开英国,前往意大利、锡兰、澳大利亚等地旅行。1921年,在旅居途中,劳伦斯接到一位女读者的信,邀他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陶斯。1922年,劳伦斯穿过奥格兰德峡谷,向座落在落矶山脉的陶斯进发。后来,在回忆起那段旅途的情景时,劳伦斯这样描述道:“我感到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我闭塞的心灵倏地打开,一个灿烂夺目的新世界在我面前呈现!”从此,陶斯成了劳伦斯的第二故乡。
1929年,处于创作瓶颈的欧姬芙从纽约“逃”到了陶斯。这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但却在瞬间激活了她那久已干枯的心灵:黄沙,稀薄、干燥的空气,骨头,骄阳,天空,仙人掌,“一个画家的调色板上能调出来的所有土地色,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都有……”从此,她在陶斯定居下来。
那年夏天,当欧姬芙偶然听说劳伦斯也在陶斯时,其激动心情不亚于当初发现陶斯。她决定立即前去拜访劳伦斯当年,她到欧洲旅行时,毕加索想结识她,被她拒绝;她平时很少看书,却读完了劳伦斯的所有作品。她觉得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劳伦斯的小说倡导人性的舒展与自由,而这也正是她在绘画中所一贯坚持的;劳伦斯的小说以惊世骇俗的性爱招来种种非议,而她笔下的花朵也被指充满了性的隐喻……
当天下午,一位身着黑色长袍,头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的中年女子出现在劳伦斯家门口。她就是欧姬芙。这是她坚持一生的妆扮,即使来见劳伦斯,也不曾有丝毫改变。可她晚了一步,劳伦斯的邻居说,他刚刚和夫人出游欧洲。
欧姬芙没有离开,而是躺到了劳伦斯家屋前的长椅上,出神地望着头顶的那棵松树。随后,她在这儿滞留了几个星期。“在劳伦斯曾经居住的老旧低矮的农舍前,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张历经了沧桑的长椅。”后来,她回忆道,“我常常躺在那张长椅上抬头望着那棵树……沿着树干,看着那些枝叶。夜晚,星星出现在树的上方,实在太美了。”
她决定将这棵树画下来。以前,她画的全是花:海宇、山茶、罂粟、曼陀铃……这些花为她赢得无数赞誉,同时也让她遭受了数不清的诋毁,当然,正是这毁与誉的交织才造就了现在的她。而现在,她却只想画树。她的画采取的角度不是俯视,也不是平视,而是仰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但她却心甘情愿,为劳伦斯而仰视。
她先画树枝,从底部开始,由粗而细,由直而曲;接着是灰黑色的树叶,团状浓烈,几乎布满整个画面;最后,是墨绿色的天空,夜色温柔,繁星点点……她放下笔,想了想,为它取名《劳伦斯树》。她准备等劳伦斯从欧洲回来后,亲手交给他。
可她等来的却是噩耗。1930年3月,劳伦斯病故于意大利,年仅45岁。他的骨灰并未送回英国,而是由她的夫人运回了陶斯。欧姬芙终于见到了劳伦斯,他正静静地躺在夫人手中的一个小盒子里。
此后,欧姬芙在陶斯隐居了50多年,到了晚年,更是与世隔绝。曾有一群学生远道来拜见她,欧姬芙站在他们面前,说:“这是我的正面。”转过身去,“这是我的背面。”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把门关上。
1986年3月,欧姬芙去世,享年99岁。遵照她的遗愿,小她60岁的最后一任情人爬上山顶,将骨灰撒在风中。她的骨灰是否也落到了劳伦斯的墓地上,落在劳伦斯树下?或许,只有风知道。正如劳伦斯夫人所说:不是我,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