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夜盲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我们了解了暗适应的生理过程,对夜盲也就不难理解了。造成夜盲的根本原因是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概括起来有3方面。
(l)暂时性夜盲。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只要多吃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即可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很快就会痊愈。
(2)获得性夜盲。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
(3)先天性夜盲。系先天遗传性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
虽然夜盲症很多时候是由缺乏VitA造成的,但是VitA的补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量服用,有可能会引起VitA中毒现象。
为了防止得夜盲症,平常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果有特殊情况吃不到蔬菜和水果,就要适当的吃维生素A片。
1~夜盲症
如果坐在黑暗中五分钟还看不到的话,可能就是患了夜盲症
维生素A影响人的夜间视觉能力,若有夜盲的症状,服用大量维生素A可在数小时内获得改善,但服用大量维生素A须经医师同意
增加夜间开车的可见度,保持前灯干净,在光线不足时,避免戴太阳眼镜,有助于增加可见度
夜盲者应避免夜间开车
事先计划路线,选择交通流量较小的道路,可减少夜间开车的麻烦,若天况不佳,最好不要开车
2~吃什么可辅助治疗夜盲症
夜盲是指夜间或白天在黑暗处不能视物或视物不清,主要为脾胃虚弱及命门火衰所致。脾胃虚弱这夜盲,多见于小儿,伴有腹大、面黄肌瘦、头发稀疏、白天视力正常而夜间或光线暗弱处则不能见物等症状。命门火衰者,初则夜盲,视力逐渐下降,并伴有头晕无力、畏寒怕冷、进食不香、遗精阳痿、苔白、细无力等症状。在治疗视力减退、夜盲时,首先要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才能奏效,以下食疗方,可辅助治疗视力减退:
羊肝丸:由夜明砂250克、当归120克、木贼200克、蝉蜕100克、羊肝500 克组成,制成蜜丸,每次服10克,每日二次,适用于各种夜盲症。
菊花丸:由菊花100克、巴戟30克、肉苁蓉100克、枸杞100克组成制成蜜丸,每次服10克,每日3次,有补肾壮阳、明目之功效,适用于命门火衰引起的夜盲症。
枸杞叶猪肝汤:每次用枸杞鲜叶100克、猪肝100克、煮汤调味食用,可补虚益精、祛风明目,适用于治疗夜盲症及视力减退者,健康人常食亦有预防视力减退之功效。
朱砂蒸鸡肝:每次用鸡肝1副、朱砂0.5克(水飞为末),将朱砂与鸡肝拌匀,放入小碗内,加水少许,隔水蒸熟信用,可每日或隔日一次,有养肝、宁神、益气、明目的功效,可辅助治疗夜盲、视力减退。
视力减退、夜盲者还应多食含维生素A的蔬菜,多吃些动物肝脏及蛋类,避免过度疲劳,禁食有刺激性及燥热食物,不饮酒、抽烟等。
另外,视力正常者,若从事用眼过多的行业,也可常食上述药膳,以预防视力减退。
3~干眼病和夜盲症保健药膳
每当自然灾害、战争时期或因牙齿脱落、胃肠功能障碍、长期素食又无充足的蔬菜水果补充或因长期慢性病、消化道疾病、术后等的中老年人,眼睛怕光、眼睛上皮组织萎缩角化、泪腺阻塞、泪液无法分泌,使眼睛因缺泪液而致结膜、角膜干燥,特称“干眼病”。有人同时伴有或单独出现夜间视力减退,俗称“夜盲眼”,医称为“夜盲症”。这些病人皮肤角化、粗糙,全身抵抗力下降,角膜上的小溃疡稍有感染即可引起全眼球化脓性炎,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发现用牛肝可使这种病治愈明目,国外学者也发现在油脂和动物肝脏中存在有能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并能治疗夜盲症,称为脂溶性维生素,因为是发现的第一个维生素,故后称维生素A(Va),1919年才发现有些植物如胡萝卜中也含有类似功能的物质,可治此种病,称胡萝卜素,后称Va原,Va原在体内可转化为Va。
现在已经证明:Va能维持正常的视力,尤其夜间视力(暗适应能力)和角膜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生殖、维护皮肤和粘膜正常结构。现代研究表明,Va可防止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原因明确,防治就不难,主要是补充含丰富的Va和胡萝卜素的食物。含Va丰富的食品有:动物性食品,多存在于肝、奶及其制品(未脱脂)和禽蛋等;富含Va原的食品主要是黄绿色植物性食品如胡萝卜、西红柿、菠菜、豌豆苗、红心甜薯、青椒、南瓜、小米、玉米等。
夜盲症
顾名思义,夜盲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我们了解了暗适应的生理过程,对夜盲也就不难理解了。造成夜盲的根本原因是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概括起来有3方面。
(l)暂时性夜盲。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只要多吃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即可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很快就会痊愈。
(2)获得性夜盲。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
(3)先天性夜盲。系先天遗传性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
虽然夜盲症是缺乏VitA,但是VitA的补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量服用,有可能会引起VitA中毒现象。
夜盲症又常称为鸡宿眼,是由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黄昏后暗处视物模糊。婴儿会因看不见东西用手擦眼或哭闹。患者病初泪液减少,眨眼频繁,怕光、眼球干燥、眼部疼痛。此时治疗如不及时,角膜可出现混浊、软化,产生溃疡,即使治愈,常影响视力,往往残留“萝卜花”。病情严重者可致溃疡穿孔,虹膜外脱,终致失明。除眼部的症状外,尚有皮肤干燥、脱屑,抚摸时有鸡皮疙瘩或粗沙样感觉,指甲多纹,无光泽,头发干燥易脱落。夜盲症的原因为长期单纯给麦乳精、面食喂养,供给蛋白质、脂肪很少,又未及时补充维生素A者;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及长期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结核病及不合理的“忌口”等,易导致维生素A供给不足或吸收不良。
为预防夜盲症,孕妇及乳母都需要给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肝脏、蛋类。对于早产儿,人工喂养儿及营养不良儿,更要注意饮食补充维生素A,应给予预防量维生素A每日1000—2500单位。患慢性疾病可增至每日3000~5000单位。同时积极治疗其他急、慢性疾病。一旦发现维生素A缺乏,应抓紧治疗,除改善饮食,治疗原发病外,轻型病人可口服维生素A25000单位/日。重症或不能口服者每日肌注维生素A0.5~1毫升(每o.5毫升含维生素A25000单位)。症状消失后改为口服预防量。眼部给氯霉素眼药水点眼。有角膜软化、溃疡时给1%阿托品点眼,防止粘连。点眼时将眼睑轻轻向上提起,切不可压迫眼球,以防虹膜脱出等造成严重后果。
夜盲俗称“雀目”,“鸡毛眼”。当眼从强光处进入暗处时,开始一无所见,以后逐渐能看清暗处的物体,这种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称为暗适应。夜盲是指暗适应能力降低,在光线暗淡环境下表现为视觉障碍,行动困难,但在明亮环境下,视力仍然较好,或可保持正常。临床上可通过暗适应检查了解是否有夜盲。
在光的作用下,视杆细胞内的视紫红质(由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相结合而成)漂白,分解为全反-视黄醛和视蛋白。全反-视黄醛在视黄醛还原酶和辅酶I的氧化作用下,又还原为无活性的全反-维生素A。它经血液入肝,转变为顺-维生素A。顺-维生素A经血流入眼内,经视黄醛还原酶和辅I的氧化作用,成为有活性的顺-视黄醛,以后再和视蛋白合为视紫红质。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再合成,能提高视网膜对暗光的敏感性。凡是影响足量的维生素A供应,正常的杆体细胞功能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等阻碍视紫红质光化学循环的一切因素,均可导致夜盲。
夜盲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夜盲又可分为静止性和进行性。
先天性静止性盲症是一咱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遣传性眼病,视力,视野,眼底均无异常,但暗适应功能降低,时间延长,出生后即可出现夜盲症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无需特殊治疗。先天性进行性夜盲症多与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患并发,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其暗适应功能随病情进展而不断下降,同时伴有视力,视野及眼底的改变,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后天性夜盲是由于后天性全身疾病或眼病所致,与遗传无关见于维生素A缺乏症,肝病,甲亢,晚期青光眼,高度近视,视神经萎缩,弥温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可针对病因给予不同治疗。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研究人员经过13年的努力,发现了导致夜盲症的NYX变异基因。
在卡尔加里大学执教的加拿大著名眼科专家托班·贝克汉森近日透露,他们对北美和欧洲有夜盲症遗传史的22个家庭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NYX基因发生变异是导致他们患夜盲症的共同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正常的NYX基因会产生一种蛋白质,其作用是向视网膜神经细胞传送光变化的信号。当NYX基因发生变异后,它所产生的蛋白质便不再发挥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夜间光信号传输发生紊乱,从而造成夜盲症。
研究人员认为,上述发现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天生就有夜盲症,还为从根本上治愈夜盲症带来了希望之光。
这种病是 大多是先天的!
不能根治的!
除非是后天因为缺乏维生素A形成的夜盲!
夜盲不是近视那一类的病!
是 晚上光线暗的时候看不见!
不会失明的!别瞎想!~
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