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在一起吃团圆饭。另外从大年三十把祖先请到家,一直供养到正月十五,十五那天把祖先送回去,报祖先护佑之恩。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宵节赏灯一说是东汉明帝提倡佛教,效法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源于汉代。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节。汉武帝崇拜“太一神”,上元昼夜燃灯,称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泛称正月节。
东汉时佛教传入,正月十五庙中众僧观佛舍利、燃灯,以示对佛的尊重。随着蜡烛和灯笼成为方便的移动光源,这些宗教仪轨流入民间后很快世俗化,元宵燃灯演变为群众性娱乐活动。
唐代元宵节开始兴旺,不仅处处挂灯,还建起灯轮、灯楼和灯树,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灯市。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东京汴梁的元宵节,要在皇宫前高搭彩棚和灯山,入夜,画有神话故事和市井百态的灯山大放异彩,御街两廊之下有各种杂技和艺术表演。
南宋迁都临安后,元宵节依旧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各色灯具“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较汴梁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还出现了上元节“猜灯谜”活动,供人们灯下沉吟,以遣雅兴。
明清时期,宫廷在紫禁城内放灯,灯节日期也相应延长,后来还增加了“百戏”的内容。
每年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