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皈依,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皈依。
净空法师:三皈依介绍
三皈依介绍
——净空法师
一、为何要皈依?
首先我们要明了三皈的真实意义。学佛,我们对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或者说是发愿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才发心来求受皈依。
求受皈依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做学生,从今之后,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这是皈依的正确动机,或者是说皈依正确的发心。如果我们对於佛教是什么没搞清楚、没有很明白,看到别人皈依,我们也跟著去皈依,这是错误的,这叫盲从,这是迷信,决定得不到三皈真实的功德利益。
二、皈依重实质,不重形式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学生传授三皈五戒,没有听说发皈依证的、发五戒证书的,没有。为什么呢?这是仪式,佛家讲重实质,你有没有真心皈依?
现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给你做了,实际上有没有真的皈依?没有,你也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个头,法师发一个皈依证书;那个皈依证书也没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诸佛、菩萨,也不承认的。不但你这个皈依证没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没效。佛、菩萨都不承认的,我们自己在这里办儿戏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们怎么能成就!那么这个皈依受戒,怎样才能让佛菩萨点头?让佛菩萨承认?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没有关系。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没有受这个形式,佛菩萨也承认。
三、错误的皈依观念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呢?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呢?依靠老师真实的教诲。所以皈依,诸位要记住,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如果你们大家今天到此地来,“我皈依净空法师了”,错了,只有这一个错误、这一个罪名就要堕落地狱。你要不来受皈依,你不会造这个罪业,因为你来受皈依,你造的这个罪业将来要堕恶道。那么我们皈依谁呢?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仅仅受这个仪式,这是不切实际的。
四、如何做到真正皈依?
真正皈依的人,要做所有一切人的好样子。因此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是好样子不但不能学、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全世界我这个行业里面的好榜样。
如果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需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我们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佛家怕众生误会,所以用“慈悲”,不讲“爱”,慈悲代表有感情,所以爱心里面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存心,学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头了,真的皈依了,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务必要诸佛菩萨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龙天护法才会拥护你,也常常帮助你照顾你。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五、我们皈依谁?
我们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
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
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你这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皈依佛
佛是「觉悟」的意思。
佛教给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 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
佛弟子,从今天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於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见」。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麼地方来?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於是产生了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样才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
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
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其实学了佛,我们也没有真的回头!为什麼这麼说法?因为我们心还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著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六、从那里「皈」?怎麼个「依」?
皈是回头;从妄想、分别、起心、动念、执著里回头。
依是依靠;依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这个三宝,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三大纲领、三大原则,一切诸佛如来所依的,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对他;他里面,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要记住:
「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
「净而不染」,这叫「皈依僧」。
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的人,从今往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个标准、不离开这个原则,那你就是佛的学生,佛就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传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绝对不在那个皈依证,那一张纸上,纸没用处的!纸是假的,一撕就破了。真正守住这个原则,绝不违犯,这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这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这真正皈依处。
希望您能得到利益
末学顶礼
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要成为佛教徒,首先应当皈依,皈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就是回头依靠佛法僧三宝。
受皈依的时候,首先要找一位僧弥作为自己受皈依本师,皈依师按照三皈依仪规举行皈依仪式,下面我就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凡在家善信男女要受三皈着,需在法堂或皈依师方便的地方设法做,供香花灯烛,然后执香在迎礼师的带领下请出和尚,然后受皈依者顶礼三拜、长跪、合掌。皈依师开示完毕后,
就开始请圣,就是请佛法僧三宝来此互见,每请一次都要称自己的法名,顶礼三拜。请完三宝以后,
在和尚的带领下长跪合掌,忏悔自己的罪孽。完了以后再“受皈”,齐念(归依佛、归依法、皈依僧...
)。皈依礼完毕后,是发愿。最后回向,顶礼皈依师。整个皈依仪式方为圆满。
寺院就可以皈依的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
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出家条件:
1、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无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赌博等。
2、年龄在17--60岁之间,而且父母同意。
3、无法律纠纷,无负债,无婚姻关系。
4、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即可,当然越高越好,但文化高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过于注重文字往往对修行不利,成为所知障。
5、欲出家者可以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有认识人和介绍人最好。
6、到寺院后要一切按照寺院的要求去做,放下世间一切娱乐设施,进入考验阶段,
7、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识。
8、僧人的待遇:凡出家为僧者,寺院负责安置其日常起居、生活、饮食、医疗等所需,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并且根据寺院的收入情况,每个僧人每月有50--3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用于外出乘车、购买自己学习所用经书等。有的寺院会更少。
【归依(梵s/aran!a,巴saran!a,藏 skyabs)】
‘归依’一词,有归投、仰仗、依托之义。佛教之归依,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词亦写为‘皈依’,或单称‘归’。梵语s/aran!a,自吠陀时代起即有此词,多用于‘保护’、‘救济’,或‘避难所’、‘保护所’之义。意谓如能归投其中,则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无忧,故云归依。佛教之归依三宝,系指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使吾人之心得无限安慰,得脱离苦恼。故《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6c)∶‘归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教徒。南传佛教界,在一切佛教行事之初,亦皆须三度讽诵三归依文。
此外,梵语namas,音译为‘南无’,意为‘低头’,意指敬礼、归命。与前述之‘归依’意义相同。因此,在称呼佛菩萨名号之前冠以‘南无’一词,即表示对该佛菩萨之归依与虔敬。
◎附一∶太虚〈归依三宝〉(摘录自《太虚大师选集》)
结缘归依
现在先说菩萨学处的初步归依三宝,是结缘归依。当从信仰佛法者的心中,发生一种热烈地要求的时候,向着佛法僧住持三宝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归依的词句∶‘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吐出这样词句,精神上应起一种莫大的兴奋和安慰。当那五体投地一唱一礼的时候,古人形容为‘如大山崩’,如弱丧归来投身于父母的慈怀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热的悲欣交集的情绪。
尽形寿归依,是说我某人尽此形相色身,尽此毕生寿命,从今日起归依三宝;如失巢之禽归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恋慈母,决不中途变更逃逝。这个生命色身未灭未断期中,誓永远归依三宝,永远为三宝弟子。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宝是可贵可尊义。有性体三宝,有圣贤三宝,有住持三宝。
第一是归依佛∶佛陀是‘觉者’义,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故称之为觉者。从印度原音简称之,曰佛。如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能成就无上正遍觉,所以称之曰释迦牟尼佛。我们归依佛,便是归依释迦牟尼佛,同时也即归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的智慧福德都到达了最圆满点,在佛与佛之间是毕竟平等。我们虽唯归依根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理所必然的归依了一切诸佛。归依,是发出自心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意志力集中统一起来,无动摇地向着福智圆满完人——之佛陀,全体没入;这里毫没覆藏个己的丑恶或骄矜个己的私智小德,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第二是归依法∶三归依中归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诸佛依法为师。佛所觉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是法;到了成佛之后,为弟子开示自己所修所证的一切法门更无二法,便是只此至高无上圆满境地的法门。归依,即是应一心一意趋向这法门,以为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标准,全身没入这法门中。
第三是归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简称,僧伽义译为‘和合众’。依和合众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众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的团体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证得三乘果位者,曰圣贤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门而修而证者,曰菩萨僧。说到归依僧,自然统括了上列三种僧。但在初心学佛归依的,是重在依佛法严格出家之和合——团体——住持僧。缘佛宝、法宝之能流布世间,佛之相能现起,佛之法能弘扬,悉由住持僧之能住持。归依住持僧,则因之得闻佛所说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萨学处中初步结缘归依,不是选择其宿具净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种善根,泛行结缘,普收众机,以成佛门之广大群众。来受归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礼敬的圣人;法是最圆满堪实践的道理;僧是最清净得依止的师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诚归依,尽此形寿更不归依其他宗教,永为佛门弟子,这便是菩萨学处初位初心的菩萨。
这初位初心菩萨应作应为的行业,即是‘好善乐施,消灾集福’。因信仰三宝是最善处,乐善爱好于善,故归依三宝。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说信受奉行;佛所说善,以恭敬供养布施一切众生为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场、塑添圣像等,以福智圆满应崇信故,是为敬田;孝顺父母、礼念师长等,以于己有德应酬报故,是为恩田;病贫无依、老弱残废等,以深陷苦境应怜愍故,是为悲田。初心菩萨,于此三者,随己力之所及,以欢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乐施,善心所趋,纵遇灾难,亦得化为吉祥。缘灾患生起,是恶心恶行同业别业的反应;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乐。常人所要求的是无病无难,富贵安乐,不向好善乐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终落于悲惨的结果。初心菩萨,应如是行,亦即成为世间的善人。
正信归依
正信归依,大部分是经过结缘归依的。在广泛结缘归依后,中经相当时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的人;或虽未受结缘归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过相当教育,学识丰富,而能信乐大乘佛法,不必经过结缘归依,直接受正信归依。当受归依的时候,向归依本师宣白如是誓愿∶‘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未来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唱如是句,身体行接足礼时,不唯唤起个己精神上热烈的信仰,且能体会个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动,一齐溶入于广大无垠自他平等的三宝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无别乎大空之空。精神扩充到与三宝融合无间,这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相境界。不唯达到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且与群生种姓同一悲仰。这在空间上讲,是超绝中边却是横遍十方。在时间上讲,是超绝始终却是竖彻三际。今就站在现在一刹那的理智正信上,誓愿自期从过去的无始到未来的无终,献身于三宝的法界。这是根据正智的信仰,这是永远不坏的信心;如食金刚恒无消化,正示出这颗根本的正信。《起信论》中说四种信心,余三信心指信三宝,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说的正信,《论》谓此信是‘乐念真如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能树立这个信心,较之于结缘归依的初步的菩萨,更进步多多了。
如能立此信心,心中即发生一种智慧抉择的能力,现在称之为‘破迷立信,崇正黜邪’!这是正信的效验。以能于佛法立坚固的信仰,对于世间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学说,无论任何宗教、哲学、外道的邪论,不唯不能动摇其信心,且以坚固不坏的智信,粉碎了迷惑真理的邪说邪思。对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如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极力崇重,诸哲匠所阐的微言妙理,更为发扬广大。故正信归依的菩萨,于自己已有认识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为佛法的金汤,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辩才,或运之以生动妙笔,揭橥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不能期之于一般结缘归依的菩萨,而特是知识丰富正信归依菩萨应具的资格。
菩萨学处两重三归,是建设佛教坚固基层的基础。佛教的中心虽着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的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是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这就是设立两重三归的所以然。假二十年来已有佛教的基础上,领导菩萨学处的菩萨僧,应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众的信仰,建立两重三归的基础。更期进一层的建设,领导三归的菩萨展开两条路线∶一从在家的徒众到在家菩萨位,一从出家的徒众到出家菩萨位。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分或是已出家的,一部分或是由正信归依而新出家的。
◎附二∶杰顿天嘉着·孙一译〈皈依——进入三宝之道〉(摘录自《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附录)
导言皈依是进入佛法宝藏领域的门户,也是研究佛学的通道。本文只是就皈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就如同在浩瀚的佛法汪洋中,掬取一滴水珠一般。本文写作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达波·达威·修努(Dakpo Dawai Shonnu)所著的《Damcho Yi' zhin Norbu》及无著所集之弥勒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MahayanaUttara Tantra Shastra)。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皈依的两颗种子。圣典上说恐惧与庇护是皈依的两颗种子。一切有情众生都或多或少具有恐惧本能。因此在本质上,有情众生都会寻找一种力量来保护或防御,以消除这种受难恐惧感。众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防御受难,这些办法有些聪明,有些愚拙。佛陀说过∶‘对着圣山、丛林与寺庙,对着草丛与树林,恐惧受苦诸众生,前来企求皈依受庇护。’
恐惧来自地水火风四大、敌人、强盗、窃贼、野兽、天神、修罗、鬼怪等等。当恐惧产生时,大部份的众生都从圣山丛林、天神或有权力的国王来求取庇护。但是这些庇护工具只是短暂的,不能得到真正的庇护。佛陀又说∶‘这些不是真庇护,更非永恒之庇护。受此庇护诸众生,未能解脱真正苦。’
具有法力的世间诸神如梵天、遍净天、其他地方性神只、龙神,以及父母或朋友等等,均非真正的庇护之所。
真正的庇护者,其本质必须是已完全从恐惧与痛苦中解脱。没有完全解脱者,只能给予短暂的帮助,不能解脱世间的痛苦。这就像盲人无法引导盲人,跌倒的人不能扶起跌倒的人同样的道理。
然而,庇护皈依的对象有甚么特性呢?恐惧的思想包括一切世间的痛苦。恐惧程度的高低就如人类个性的贤劣一般,因其知识水准而有所不同。
真正皈依对象(即庇护者)所具有的功能特性∶
(1)完全从恐惧中解脱。
(2)具有能以四圣谛解脱他人痛苦的能力。
(3)对一切事物具有慈悲心,怨亲爱憎常住平等。
只有佛陀具有这些功德,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庇护者。对于佛陀,我们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与坚定的信赖。因此正如达波·达威·修努所言,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归依的对象为∶‘佛是唯一能够完全解脱痛苦者,法是达臻于佛的唯一路径,修法必须与僧伽为侣,因此,佛法僧三者乃吾人所必须皈依的对象!’
佛是皈依的指示,法是皈依的方法,僧是皈依的助力,因此,寻求解脱的行者必须体认这三个皈依的对象。
三皈依如何发挥庇护的作用∶
(1)佛确是庇护者,因为他以四圣谛庇护皈依者。
(2)法的庇护分为两方面∶
{1}法是清净业障与罪孽的工具,更确切地说,法引导我们步向断绝灾厄的真正途径,也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2}法能使我们约束放任之心,不致令已消除之业障与罪孽再度产生。
简言之,皈依法是解脱痛苦的真正工具,也是消除业障的真正武器。因此,法是重要的皈依对象。
(3)僧伽是皈依的助力,如果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来指点。同样的道理,在佛法浩瀚广大的领域中,如果没有一位明师来指导,可能很快就会感到懈怠和迷惑,障碍横逆也就因之而起。就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来指导,而僧伽正是最好的指导者,因此僧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根据无著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皈依三宝就是完整的皈依,除此之外,别无皈依。论中述及∶‘我们应按照佛陀的方法来训练自己,佛陀的教义及三乘诸法即在于尽形寿奉献给三宝。’
因此,所谓三德、三乘、三学、三思均奠基于三皈依。一个人生病时,医生、医药、护士三者均不可缺,才能很快把病治好。三皈依就是在治疗一个人的业障之病。佛陀是医师,佛法是消除业障的良药,僧伽则是帮助施药,并且照顾病人的护士。因此若要求解脱,三皈依缺一不可。除此三者,别无皈依。
皈依的根本∶皈依三宝的根本可以分为一般的与特殊的两种∶
(1)一般的皈依根本∶
{1}一般的佛皈依根本是大家所熟知的觉者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具有各种吉祥象征及三十二吉祥相。
{2}一般的法皈依根本包括两种智慧∶第一种是智,也就是圣典中的十二部经(译注∶十二部经包括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阿毗达磨(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等)。第二种是慧,也就是解脱痛苦的正路。
{3}一般的僧皈依根本包括僧团和圣僧,僧团为至少四名以上受戒而又修行有所成就的比丘所组成。圣僧则包括从声闻起至成佛为止的诸地菩萨。
(2)特殊的皈依根本∶
特殊的皈依根本可分成∶
{1}象征性的皈依对象∶即是以佛像、大乘经典、菩萨僧伽来分别代表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2}开悟的皈依对象∶即是指三身佛,真正能解脱痛苦的智慧(法),以及从初地到十地的所有菩萨(僧)。
{3}最终的皈依对象是佛陀,佛陀就代表佛法僧。《大乘无上要义论》中有如下的开示∶‘一切有情众生最终的皈依,除佛之外无他。’
无著菩萨曾经说过∶‘不朽的皈依、不变的皈依、最终的皈依只有如来,只有释迦如来曾经如过去诸佛一样达到开悟的境界,佛是至高成就者、正遍知、是无上士。’
皈依可分为三,皈依是指引行者证得涅盘的工具,是至高无上的空灵,但是最终的皈依还是佛本身。《大般涅盘那经》(Maha^-par-inirva^na Su^tra)中说∶‘皈依者——工具则有三。’
如何皈依∶要皈依,首先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的功德本质。第二,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间有何差异。第三,要相信皈依对象能给予我们保护,行者必须受皈依戒。第四,皈依三宝后,不可皈依世间神只。
皈依后之戒律∶皈依后必须遵守两种戒律——一种一般戒律和一种特别戒律。
一般戒律是体认皈依对象的功德本性,我们必须念兹在兹,每日观想三宝至少白天三次,晚上三次,越多越好。我们必须要以感恩之心常常忆念三宝,在享用饮食珍宝前,要先供养三宝。不可背离三宝,即使性命交关亦应坚决皈依。更不可受外道诱惑,不可对三宝有轻佻和不善的态度。
皈依三宝的特别戒律是∶
‘不寻求其他皈依,不害他人,不交恶友,尊敬三宝。’
‘不放弃崇高的皈依,不寻求其他的皈依工具,即使在困顿中也一样,要勤于皈依与供养,还要教导他人也这样。’
‘简言之,要尽形寿相信三宝,坚此百忍只为皈依,踏入佛法之道,唯有皈依三宝。’
根据以上三首偈,我们应该要有两种行持。一种是不可有的行持,一种是应该有的行持。
第一种不应有的行持包括∶第一,不可皈依世间神只,只能皈依佛陀。第二,皈依佛法之后,绝对不可存有一丝害人之心。第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异端为伍,诸如那些认为杀生是功德的异端,一定不可与之为伍。
皈依三宝后应该有的行持是∶第一∶要皈依佛陀。佛陀的法相,不管是那一种形式,不管供于何处,都应该被视为佛陀的本身,不可轻佻,不可贬抑,不可不敬。龙树菩萨的《劝诫王颂》(Suh!rl-lekha)中说∶‘即使佛像是用木刻的,我们也应该绝对恭敬。’第二∶要皈依佛陀宝训。佛陀所开示的教导,即使是只字片语,我们也要视之为佛法。第三∶在我们皈依僧之后,僧伽的袈裟,即使只是块补钉,都应该视为佛弟子的袈裟,对着袈裟者,应给予适当的尊敬。
皈依的利益∶
(1)皈依之后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2)皈依是受其他戒的基础。
(3)皈依之后,先前累积的恶业可以慢慢消除。
(4)皈依之后,不会为人鬼所伤。
(5)皈依可以指引我们成就高贵的情操。
(6)皈依可以使我们逐渐累积功德。
(7)皈依之后不会墬入三恶道。
(8)皈依之后,可以很快开悟。
以上八者是刚波巴大师在《解脱宝鬘论》(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中所提到的皈依之利益。
因此,当我们皈依三宝时,不可以只在口中喃喃念诵皈依戒文,还得澈底体认皈依对象的特殊本质,体认皈依对象如何解脱有情众生的痛苦,体认皈依的利益,以及皈依时应有的戒律与行持,这样才能完全巩固我们对三宝的恭敬之心。如果我们能按律皈依,不违戒规,依法修行,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利益一定可以实现。
◎附三∶Holmes Welch着·阿含译〈皈依〉(摘录自《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章第四节)
(一)僧人为在家人主持皈依,旨在使他成为自己的弟子,亦即皈依弟子,然后正式成为佛教徒。受皈依或许可比之为受洗与坚信礼之总合。僧人不能成为另一僧人的皈依弟子,在家人也不能成为在家人的皈依弟子。
在家人一边顶礼,一边念皈依文,由师父取宗教名,像进僧团一样。名字中有一辈字,与师父剃度弟子的相同,因此后者可算是他的‘兄弟’。与剃度有别,皈依可在不同师父或同一师父之下多次重复。这像大多数的师弟关系一样,不具排他性。
这些特点是共通的,其它的则有别。举例来说,一般是弟子本人反覆念‘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不过有时弟子站在一旁,由师父代念皈依文。例如月溪在二次大战前为聚集在广东七十二烈士公园的四百在家众主持皈依,就是采用代念的形式。皈依文念毕,在家众列队走过,月溪给每人一张写有名字的纸条。也许是因为他守旧,或因为人数庞大,他并未发给证书。发证明在民国时代开始渐趋普遍,这或许是要与基督教传教士所发的受洗证抗衡。证明称作三皈证书、皈依证或皈依牒,写著「某地某某人今日在某某和尚之下皈依’,下附签名。皈依证内文一般都告诫弟子勿行恶,善待所有人,尤要弃绝其他宗教。例如有一皈依证明列如下禁律∶‘若皈依佛,不可再皈依其他宗教,不论它们所说的是神是鬼。若皈依法,不可再信受其他宗教之经典,因为它们的道理不能反映真实。若皈依僧,不可再接受其他邪教的师父,作为他的弟子,因为这将是以盲引盲。’我不曾见过清代的皈依证,不知上面是否也带有排外色彩。
通常是一群人一起皈依,不过个别皈依也无不可。一位受访者前去皈依印光和尚,发现这位净土宗大师正在闭关,因此仪式经由便门举行。印光念皈依文,受访者跟着重复。接着是一段短短的讲开示,最后印光发给皈依证。另一位受访者无法亲自前去皈依印光,于是发信申请。他立刻收到填好的皈依证,另外还附有指示,告诉他将皈依证放在家里的佛像前,顶礼三次,念皈依文,再顶礼三次。完成以后,他可视自己为印光的弟子。之后,他又以同一方式皈依虚云,只是这次有相识的和尚作为保证人,代他写信给虚云,保证他是值得收的弟子。
大多数师父不太关心值不值得。他们关心的是另一次度化的机会。一位和尚骄傲的告诉我,他为两百多人主持皈依。他承认大多数采‘方便皈依’的形式,亦即简化的仪式。一次他作度化时,我正巧在场。一位少妇到寺庙来走走,与我的受访者聊了起来,这受访者立刻建议她皈依。她似乎不愿意,于是他用五分钟时间,描述佛陀的一生。为加强说服力,他指出佛教不是迷信,外国学者也有人研究,就像旁边这位美国人。或许是出于礼貌,她似乎觉得后一论据难以辩驳。我们站着的地方,离寺院建筑有点距离。他教她念‘我皈依……’,每念一句,朝南鞠躬一次。(我问为什么朝南,他适确的提醒我佛性遍在。)接着他稍稍告诉这少妇以后如何作。她不能拜妈祖或其他神,尽量少吃肉,并且避免杀害动物。最后他留下少妇的姓名、地址,以便寄发皈依证。
对这样的‘度化’,不应一笑了之。一粒种子种下了,或许会生长。但如果我们说在家佛教生涯这第一步不一定重要,也是相当公允的。有些居士研习佛教义理很久之后才皈依;对另一些弟子而言,皈依只是使他们的‘临时佛教’较不临时。他们的师父也许偶而写信来募款。他们一般都乐于捐献,因为他们相信捐钱后,师父藉清净生活累积的功德,将转给自己。如果师父是像虚云一般杰出的住持,即连漫不经心的佛教徒也将以身为他的弟子而自豪,也可引人踏上开悟之道。
(二)每位中国僧人都觉得有责任遵循慈悲的菩萨道,帮助其他一切有情解脱。要帮助最低两道的众生,可透过佛事。动物与人可透过皈依——也就是使他皈依佛法僧三宝——而获助。皈依使他们变为‘佛子’,并种下‘善根’,增加超生的机会。后者对动物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它们能转生为人,就可以听闻佛法,获更多利益。不过,即使是动物也并非不具理解力。有些动物受三皈依时有所反应,就是明证。例如乌龟往往会点头三次,表示佛性已被唤醒。1909年,虚云在云南旅行。一天他正与一位高官谈话的当儿,一头母牛忽然跑到他们坐处前下跪,两行泪水汪汪流下。母牛属于屠夫的,他立即也来到现场。虚云对牛说∶‘如果你想超生,必须皈依三宝。’母牛点头,虚云就代它念三皈依。母牛站起,变得安静、温驯,像人一般。虚云想补偿屠牛夫,但他不愿接受。他被亲眼目睹的奇迹震慑住,放弃了自己的行业,也受皈依,并且变成素食者。
有位相识的僧人为遇见的每一头牛主持三皈依。他旅行美国时,我带他参观康克德战场(Concord Battle Ground)。除了赞叹这着名的开火现场外,他发现两位十岁或十二岁的康克德男孩。虽然不会讲英文,他还是与男孩交上朋友,而且抚摸着每位的头,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又教他们用中文反覆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满心欢喜的走开。‘谁知道?’他说∶‘善根已经种下。他们有一天也许会上哈佛研究佛学。’
〔参考资料〕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归敬章)。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