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俄罗斯人怎样学雷锋

俄罗斯人怎样学雷锋

意林 日期:2024-10-11

中国经理若干经历的一段

2002年2月19日,中国经理刘伟军独自一人,开着他公司的小破拉达车去米哈伊洛夫斯克林场,很着急地去交一张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往林场手中一交,人家马上就可以发货了。他们公司从那里往中国的阿拉山口倒木材。走着走着,天就要黑了,刘经理有些紧张起来。他格外小心地把稳了方向盘,尽量把车速放慢。然而恰如俗话所说,你不是怕鬼吗?越怕鬼越有鬼。在一个“之”字形的转弯处,路面明显倾斜,刘伟军想着想着千万可别滑下去,可眼瞅着汽车就往沟里滑,就像有一只无形的鬼手把汽车往里拖,怎么也控制不住,到底进了雪沟里。

不过还好,车没翻,人也没受什么伤。刘伟军费力地推开被厚厚积雪堵住的车门,钻了出来。黑暗从四面八方向他挤压过来,钻出温暖的小破拉达车,他才意识到了寒冷,以及这寒冷对于他的存在的意义。他的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被从大森林里集体溜达出来的狼处理掉,要么他将活活被冻死。

唯一还剩下的一线希望,便是能有路过的车停下来帮他一个忙。但能不能有车过,或者有车过人家会不会停,刘伟军心里一点儿谱都没有。天都这么晚了嘛,这又是个挺偏僻的地方嘛。

还好,还真挺不错,刘伟军还真幸运,不过一个来钟头的工夫,就在刘伟军马上要冻僵了的时候,他听见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还有灯光在夜空中闪烁。

车停下了,开车的也是一个人,一个俄罗斯壮汉。这壮汉用钢丝绳把两个车连到了一起,企图把刘伟军的小破拉达给拖出来。但车轮子光打空转就是不走道儿不说,反而下滑,有被拖下沟去的危险。壮汉放弃了他的空想打算。

令刘伟军感动的是壮汉没走,没有说你看我实在无能为力,我得走了,我还有急事儿什么的,他没有。他留下来了跟刘伟军一块儿等,说再有一个车过来,两个车同时用力,就能把你的车拽出来了。他接过刘伟军递过来的烟抽,唠嗑,问刘伟军听说你们中国要开“十六大”了是吗?

过了没多久又一个车来了。又一个车也停下来帮忙,可惜两个车合力仍然拽不出刘伟军的车,原因是车陷雪里太深了,坡还陡。

刘伟军就是在这个时候耳畔响起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教导。其原因是第二个司机也没走,他跟头一个壮汉商量说再等一个车来,实在不行人多力量大把他小破拉达抬出来。

真巧,真是吉人自有天相,不一会儿过来一辆长途大客车。司机听说了情况后一声吆喝,呼呼啦啦下来十几个人,一使劲儿,真的就把刘伟军的小破拉达给抬出来了。

刘伟军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只能用一句“巴厘绍依斯巴希巴”(俄语,大谢之意)来表达。那一瞬间,他也想过,都商品社会了,怎么也得发点儿钱给大家,可不知怎么,他伸进衣兜里的手,就是缺少勇气掏出来。

他不是小气。刘伟军从来不是小气人。他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了一种感觉:有的时候……有的时候那什么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在他犹豫的时候里,那些帮了他的人已经跟他摆手,说“达斯维达尼亚”(再见)了。

刘伟军的胸中涌起一股暖流,眼角酸酸的,有流泪的感觉。而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他的眼前。

那是雷锋。

温老师若干经历的一段

温华璋温老师1957年中国外交学院毕业,不但俄语呱呱叫,英语法语也造一气。温先生在我的公司干了五六年,工作兢兢业业,让我永远都不能忘怀。

那一天他要到一个叫卡里错的小街代表公司去谈一笔生意,公司的车办别的事儿去了,我就跟他说,你打车去吧,他不肯,说打车费钱,要坐公交车去。

卡里错那条小街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远,而且只知道个大概的位置,要倒两次车。倒了一次车,倒第二次车的时候,他开始打听了,向车上的人打听,下车后他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往东还是往西。乘务员说,可能是往西。立刻有位乘客反驳说:“不对,怎么是往西呢?往东才对。”话音未落,有一个乘客说:“不对不对,不是卡里错街吗?往西,应该往西。”

全汽车的人,不算多,30多人吧,很快形成了两派争论起来,一派说往东,一派说往西。争着争着汽车就到了温先生该下车的站,一位年轻姑娘自告奋勇,说干脆我送你去吧,这一带我熟。

下车后姑娘带着温先生急急地走,东拐西拐的,似乎是先往西,再往南,左转,再往东。没人带着还真真是不好找。姑娘边走边看表,快到地方时,姑娘站住了,用手往前一指说,看见前边那棵很高很高的白桦树了吗?树底下那座老式的大木房子,就是您要找的地方。姑娘又一笑说很对不起,我要赶时间参加一个考试,时间来不及了,否则的话我会送你到门口。

说罢姑娘便急急地从原路往回赶,继续她还没坐完的车,去参加她的考试。也就是说她是专门送温先生而中途下车的。温先生颇受感动,追上去拿出100卢布给那姑娘,说你打车走吧。姑娘脸儿一红,笑了:“为什么你要给我钱呢?”

回来以后,当温先生挺感动地向公司的人讲述了这件小事儿之后,大家帮助他分析:姑娘看中了温先生和嫁给温先生的可能性很快就被排除了。温先生已60多岁,而那姑娘据温先生讲也就20出头,年龄差距太大。那么余下的还有什么呢?也就是说那姑娘帮助温先生的目的在哪里呢?解释只有一种,唯一的一种: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其影响真是忒深远了!

本笔者若干经历的一段

说起本笔者的经历,要比他们丰富,因为我在俄罗斯比他们待的时间都长。

相比之下,我不大喜欢俄罗斯的城市,而更喜欢他们的大自然。那里纯朴、原始、壮阔、荒凉、静谧,在中国找这样的地方不容易了。而大自然中我去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大森林。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当我们在林子里走累了,想坐下来歇歇脚,总不难碰见一个林中小屋。它多半是矗立在林间的一块空地上。有说是伐木者留下的,有说是猎人留下的,也有说是好心人专门盖了留给到林子里的人歇脚的。说法不一,小木屋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不用说,小木屋清一色全是用木头做材料造好的,初看上去有些粗糙,而里面却干干净净,有木桌、木凳、木板床,四五个人在里面休息过夜没问题。对了,还有现成的炉灶,你完全可以点上一把火把水烧开了泡上一杯热茶喝,也可以泡泡疲乏的双脚,那是十分惬意的。

小木屋是个没人管理的驿站,小木屋是个不收费的旅店,小木屋是茫茫林海中的一个灯塔和救生艇。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林中走迷了路,又没吃没喝时,突然地看见了一所小房子,你是怎样的心情。

小木屋里不仅有吃的,还有地图。

当我们告别小木屋时或者准确点儿说当俄罗斯人告别小木屋时,他们都主动地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下一拨再有别的人来住。垃圾也要倒掉,倒垃圾不是那么随手一扔完了,而是用到林中来必备的小铁锹挖个坑,把它埋起来,埋深点儿,埋得离房子远点儿。临走前,再留下一个面包,用塑料袋包好,干干净净地放在桌子上。盐是少不了的,也要留下一小包。还有水也要留一瓶。这一切全做好了,估计有下一拨人来他们能满意了,他们才离开。